中文譯名:鬥陣俱樂部
主演:艾德華諾頓 布萊德彼特

這部片我看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太一樣的體會。片頭以及片中穿插的倒序手法意外的讓我喜歡,導演運鏡的拍攝手法充滿創意可能是主要的因素。偶爾的停頓穿插旁白,看似簡單卻恰到好處。

我想到小時候打架的回憶,唯一的一次就是在高年級跟死黨一起扁一個我們都不喜歡的人,回想起來我只負責挑釁的任務而已,實在是很虛弱,倒是我朋友打到後來動真格的...

因為成長的環境充滿含蓄和所謂文明的秩序及禮讓,所以沒有機會感覺拳頭打在另一個肉體上的或是陌生的拳頭擊在我身上。壓抑了好幾年,有時看到充滿暴力的動作片,身體裡會有種燥動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血脈噴張腎上腺素分泌,不知是因為興奮還是面對未知的恐懼讓我微微的顫抖。

但是無數次緊握的拳頭從來都沒有揮出去,因為這是現實社會,不小心挖出眼睛大概就接不回去了。

男主角新的人格不停的想破壞世界遵循已久的秩序,信用卡帳單、人與人間假裝的和諧、物質需求的強迫症...

其實我腦海裡曾經思考過,也許現在的社會需要一次大的破壞,政府官員踢皮球、只會口水戰丟東西和娘門打架的立委、只會模仿的狗屎教育制度、爭權的政黨鬥爭、金錢崇尚主義...諸如此類的東西,並不是檢簡單單幾條規則就能理清的,縱使執政者想讓所有的事物上軌道,還是會有人因為反對而反對,就像一個很大很大的老倉庫,不管再怎麼努力打掃,只要不把東西全部搬出來清掃擺過,隨時都有東西在陰暗的角落悄悄腐爛著,例如人心。

這社會也充滿著許多臭蟲一樣的東西,強姦犯、酒醉駕車、家暴、自以為是的飆車族,許許多多從電視新聞看到時心理會感到火大卻又沒辦法改變現狀的東西。好像有個人本主義基金會,就讓我覺得滿火大的,他們就像是把壞掉的食物煮一煮然後就覺得吃下去沒問題一樣,所謂的人性本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

很久很久以前,白痴是不能當政府官員和記者的。

無奈我只能靠著文字和詛咒發洩自己的不滿。然後偶爾想像著自己正在狠狠揍著某人或是拿著長刀把路上的飆車族砍城碎片,拿著大鐵鎚把路邊亂停車的車子砸爛。

說不定台灣也有鬥陣俱樂部呢。

下面是另一篇大意兼影評,相較於我類似亂靠邀的觀後心得實在好多了。
=======================================================================
【鬥陣俱樂部】雖然是大衛芬奇與布萊德彼特繼【火線追緝令】後,再度合作的野心之作,但真正的主人翁,卻是由新生代的演技派明星艾德華諾頓擔任。整部電影啟於「黑色電影」常見的倒敘形式,只不過艾德華諾頓的夢魘不是來自蛇蠍美女,而是由他自己分身而出的布萊德彼特。

這個狂暴詭譎的黑色寓言,表面上是由於艾德華諾頓難癒的失眠所促成,其實最終的矛盾及衝突,是現代人役於物質下的乾涸心靈,所爆發而出的解放慾望及人格分裂。睡不著的艾德華諾頓,坐在馬桶上翻閱郵購目錄、打電話買家具,他自己的旁白諷刺地道出:「從前人們看黃色書刊自慰,現在則是郵購目錄。」而彷彿IKEA展示場的成套組合家具,更嘲諷了現代人在資本主義催眠下的合理戀物癖。

之後,電影開始了第一道驚人的轉折,艾德華諾頓為了見識比失眠更痛苦的人生,偽裝加入病患組織,竟然食髓知味,從聆聽絕症患者的垂死掙扎或因此失去人生的悲慘告白中,意外激發了自己的情緒發洩,而得以入眠。然而當這種背德、變態的樂趣被一個有同樣癖好的女人(海倫娜寶漢卡特)發現、介入後,催眠的咒語立即消失,他再度回復先前的窘況,直到布萊德彼特出現。

布萊德彼特是聰明、守分、斯文又封閉的愛德華諾頓的極端反面,也是「化身博士」原型裡,危險且必須被體制消滅的那一面。他像是高度物質文明發展下的激烈反叛者,他偷整型醫院丟棄的脂肪來作肥皂,再把肥皂賣給百貨公司,然後由那些花錢抽脂的人用高價把自己的身體加工品買回去使用,整個過程就像對資本主義與消費者的奴役本質咧嘴嘲笑。然後他的憤世嫉俗、揚棄文明,更變成一種對原始力量的追求,男人與男人之間的陽剛肉搏,被渲染成一種自覺行動,而吸引了一群在社會各角落壓抑生存卻無處發洩的人齊聚酒館地下室,一對一的鬥毆、鮮血汗水淋漓下的擁抱,這部份的影像呈現方式,讓【鬥陣俱樂部】幾乎成了積極宣洩暴力滿足的電影。然而相較於絕大多數現代人將自己囚禁於物質追求與體制奴役的病症裡,艾德華諾頓終於發現單純的暴力宣洩逐漸發展成宛如軍隊陣容、甚至儀式崇拜後,同樣也失去所謂的自主性。然而更可怕的是他一直不曉得:布萊德彼特就是他自己。

這份虛與實、天使與魔鬼的交會,近來電影時常出現,即使八竿子打不著的【靈異第六感】、【催眠】都有類似趣味。但是【鬥陣俱樂部】顯然弄得更為深邃,恐怕不習慣在感官刺激外兼做腦筋運動的觀眾會大感不適,而隨轟隆的影像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所云了。其實【鬥陣俱樂部】是一部對世紀末人性焦慮與物質文明韃伐有力的作品,只可惜當艾德華諾頓的自我探索,以及他與布萊德彼特之間的人格分裂主題,正式被搬上檯面討論後,隨著謎底揭曉,電影也從這裡開始變得軟弱,而有了一個稍嫌輕易的救贖結局,這部份反而是我比較不欣賞的。

不過,大衛芬奇的自毀性命題與凌厲的MTV式影像,還是保有高度的娛樂性及一貫風格。艾德華諾頓的演出更深具可看性,如果說布萊德彼特是二十一世紀的勞勃瑞福,艾德華諾頓就是未來的達斯汀霍夫曼或傑克尼柯遜。

聞天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eemos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